close

  中新網2月14日電臺灣《中國時報》14日文章稱,作家公孫策發表文章稱,與其是讓臺灣兩黨鬧下去,不如以“民生史觀”落實人民詮釋歷史的權利。從殖民史觀的角度看,剝削臺灣也幫不了日本打贏戰爭。
  文章說,1918年日本發生“米騷動”。日本在明治維新期間為了讓國家強大,極度壓榨人民。盛產稻米的富山縣發生暴動,很快蔓延全國,導致寺內正毅內閣垮臺。這是日本在臺灣與韓國增產白米的原因。
  日本在1920年代建嘉南大圳時,顯然沒料到有一天會戰敗而逃,打算剝削臺灣到天荒地老。要是日本和納粹德國打贏,可能到今天臺灣的稻米還是送回日本內地,臺灣人繼續過吃不到蔗糖吃不到白米的“日殖民統治時代”。
  有人會說隨著時代改變,“民主風”還是會吹向“戰勝的日本”。好比美國就在1960年代終於給黑人最起碼的人權。歷史不是這樣講的。1920年代日本就是剝削臺灣。連慰安婦都不道歉,其他還講什麼?肯定八田根本是殖民主義史觀。
  文章指,每到內憂外患的時代,就有很多這種有意思的言論出現,清一色要我們自毀長城。文章諷刺,如果硬要講民生史觀。嘉南大圳確實是對人民有利。但所謂的人民僅限於真的日本人。有了臺灣的稻米,富山縣的人民生活應該有一點進步。從殖民史觀的角度看,剝削臺灣也幫不了日本打贏戰爭,是不是臺灣人還要向天皇“道歉”?(石明元)  (原標題:台報評析島內歷史觀:民生史觀依然是殖民史觀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mvrqwxiaebq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